泼水节的由来,泼水节还叫什么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历史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间:傣历六月,一般在公历4月13日至15日。
主要流行地区:中国云南、泰国、缅甸等。
泼水节的三大传说
泼水节距今已有七百年历史。最初只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随着佛教的传播,泼水节经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
关于傣族泼水节的由来,有三大传说。
传说一,李良救火。相传金沙江边的密林里有一处傣族村寨。一次因树林起火,村寨及村民危在旦夕。一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独自与林火对抗。他从金沙江里挑来江水,一桶一桶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大火灭了,李良却化身为一条巨龙,游进金沙江中,再也没有回来。也有人说他变成了一棵青松,给村寨以庇佑。为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大家都会清扫房屋并撒上青松叶。或是在金沙江边搭起长半里的青树棚,棚下铺满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正午时,人们穿行于棚下,用松枝蘸水洒身,祭奠李良,祈福新年。随后固定成俗,变为泼水节。
传说二,七女子除魔。古时,一个叫捧玛点达拉乍的魔神,在人间为非作歹。人间雨旱失调,百姓苦不堪言。智慧的天神英达提看不下去了,但他又无力战胜魔神。于是,他装扮成英俊的小伙子,将真相告诉了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七个善良的姑娘决定大义灭亲。当得知捧玛点达拉乍的头发是唯一可以杀死他的武器时,七个姑娘用酒将魔神灌醉,拔下他的头发做成弓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割下了恶魔的头。但是,滚落的头颅引起熊熊大火,烧尽草木,烧到村寨。姑娘们只得把魔头抱入怀中,每隔一段时间轮换一次。每次轮换时,她们便打来清水相互泼洒,以除污秽。百姓们为了纪念英勇的七姐妹,将魔神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腐烂的日子,定为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以泼水表达祝福,以求平安幸福。
该传说的另一个版本是,用魔神头发杀死魔神的不是他的七个女儿,而是他的七位妻子。
传说三,逆子思亲。相传一个忤逆的儿子时常虐待其母亲。直到有一次他去山上干活,看见乌鸦反哺的情景,动容了。他回想起以前的种种不孝举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痛改前非。此时,他年迈的母亲正好上山给他送饭,由于不慎,她滑了一跤。儿子忙过去扶她,母亲却以为儿子又要出手打骂,干脆一头撞在树上,愤懑而死。儿子痛心不已,他把那棵树砍下来雕成母亲的样子,每年母亲的忌日都要把雕像浸到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示思念。逆子的思亲之举感染了乡亲,随后大家就在逆子母亲忌日这天泼水求福。随后,形成了泼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