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臣子话明镜
一面寻常的镜子,既能照出人的容颜,还能辟邪除恶,治病救人。在文化的演绎中,镜子已经超越自身照面饰容的作用,还被赋予了“高、大、上”的内涵。
《释名》曰:“镜,景也,言有光景也。”镜子能照出一切光景。在古代,镜也称为“鉴”,有监察、监督之意,表示以往事为前车之鉴。
明镜不疲屡照 清流不惮和风
晋朝时期,有人对镜子的意义,做出新的解读。
晋孝武帝司马曜即位之初,要给臣子们讲解《孝经》。为此,谢安、谢石两兄弟事先在家里为众人讲习,护军将军车胤(车武子)也在场研习。
《晋书》记载,车胤小时家里贫穷,夏天夜里苦读,只能靠着萤火虫发出的光照明,这就是典故“车胤囊萤”的来历。
因为有些地方车胤听不懂,反复向谢家兄弟请教。他对袁羊说:“不问呢,生怕把精彩的讲解遗漏了;多问吧,又怕劳烦谢家兄弟。”
袁羊安慰他说:“我看他们哥俩,决不会嫌弃你。”车胤反问道:“你怎么知道?”
袁羊肯定地说:“你可曾见过,明亮的镜子厌倦人们常去照看;清澈的水流,害怕和风吹拂吗?”
以金镜明志 作乐民之君
对于君临天下的帝王而言,以镜子比喻清明的治国之道;以猛虎比喻苛严的暴政。所以,“金镜”成为帝王推崇明道的象征。
贞观初年,太宗著作《金镜》,他以历史为鉴,阐述治国之道,任用贤臣,约束一己之欲,乐四海之民,同时并用文德和神武,愿做一个“忧国之主”,“乐民之君”。
贞观年间,魏徵以直言敢谏著称,唐太宗则以虚怀纳谏誉满千秋。有时魏徵争论激烈,毫不退让,谦善天下的太宗终是大度能容,采纳他的谏言。
对于太宗来说,魏徵就像一面“人镜”,清楚照见自己的过失。太宗对群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太宗凭此三镜,防范自己的过错。故魏徵去世,太宗万分感伤,认为自己失去了一面能知得失的镜子。
武王作镜铭:“见尔前,必虑尔后”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伐纣后,建立周朝。武王登上帝位三天后,召集所有士大夫,问他们是否听说过,有哪些约法能永远指导后代子孙?士大夫都说:“没有听说过。”
于是,武王召请姜子牙,向他询问黄帝、颛顼的治国之道。姜子牙请武王先斋戒,才能聆听上古帝王之道。武王如是斋戒三天,姜子牙恭敬地端着冠冕,捧着《丹书》,为武王阅读:“身为王者,言行恭敬胜过懈怠就会吉祥,言行懈怠胜过恭敬就会招致灭亡;心中的大义胜过欲望就会和顺,欲望胜过大义就会凶险。凡是做事不尽力就会出偏差,心不敬就会不正;做事偏斜不正,会走向灭亡,以敬相待可保国祚万世长存。”姜子牙认为,能够指导子孙的万世之法,大抵如此。
周武王听闻《丹书》之言,退朝后着写了一篇《戒书》,铭刻在座席周围。他一共作了17个铭文。其中所作镜铭是:“见尔前,必虑尔后。”意思是做事之前要能有所预见,事后要能有所思考。以此镜铭提醒自己审慎言行。
参考资料:
《本草纲目·金石之一》
《晋书》卷83
《太平御览》卷717
《贞观政要?论任贤》
《世说新语·言语》
《全唐文》卷10《金镜》@*#
责任编辑:王愉悦
下一篇:【视频】一诺千金 季札挂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