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教育如何做父母
关键词: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家庭教育,如何,父母,
作者:小s
发布时间:2020-07-02
我们知道一个家如果处处温暖,那么出来的孩子一定是自信阳光的,如果一个家庭家里的父母天天吵架,父母本身素质不高,那么孩子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下面我就和大家说说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家庭教育如何做父母。
一、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一个人呱呱坠地后的栖息地就是家。在大部分的人感觉里,家是停泊的幸福港湾,家是疗伤的加油站,是让人向往和依恋的。可另一部分人却觉得,家是束缚、是负担,甚至是魔窟。不同的父母,让家有了天堂和地狱的差别。
每个家庭都是有系统排列的,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原生家庭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
不同的原生家庭造成了子女不同的性格和成长轨迹,虽然酗酒、性虐待这样极端的行为只存在于很少的家庭,但是否定、控制、忽视、打骂这些同样有毒的行为却普遍存在,给孩子成长留下巨大的隐患和创伤,这创痕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更难以理解的是,他们不但在活着的时候影响着孩子,甚至在死后的多年依然影响着。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实事上却是如此。
伊莱今年六十岁,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智力超群、诙谐幽默,可他对自己的生活却给出了一个别有意味的评价“我在自己的生活里是个配角。”
第一次见伊莱时,虽然他已然家财万贯,却仍旧住在只有一件卧室的公寓里,开着一辆破旧的老爷车,乍一看还以为他的生活朝不保夕。
我们开始细细分析伊莱这种省钱省钱强迫症的原因,发现这都是他脑海里不断回想的一个声音所致,而这个声音来自于他已经去世了十二年的父亲。
苏珊·福沃德拥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在多家心理机构和医学诊所担任心理医师和指导顾问。她所著的这本《原生家庭》写的非常浅显易懂,却又意义深远。在“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中,她通过鲜活的案例,讲解那些父母是如何毒害孩子的。然后在“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中,她告诉你如何自我革命,自我救赎,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那些为人父母的人,可以一一对照,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让自己成为有毒的父母。
二、家庭教育如何做父母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孩子严格要求比“无条件的爱”更能获得成为很多家长的认可。
那么该怎么严格呢?“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三不打上房揭瓦”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语,让打骂在不由自主间成为很多父母的首选。伴随着这句话成长起来的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想起小时候挨的打和骂,虽然长大成人后已经理解了父母打我们是因为“爱”,但是小时候那种痛苦和心酸只有自己知道。
打骂这些暴力的教育方法真的是对孩子的爱么?不,不是的!打骂孩子只是暂时让孩子停止他错误的行为,短期可能有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打骂孩子的效果并不好,甚至会激发孩子的反抗心理,你越不让他做什么,他偏要反着来,打的越多,反抗得更厉害。
许多家长仍持有这样的观念:体罚是让孩子更加恪守道德或行为准则的有效手段。他们认定孩子是生二邪恶的,只有严苛的责打才能拯救孩子,使其不至于堕落。他们会说“我自己就是在鞭子下长大的,不时挨点儿打对孩子没坏处”“他的明白这社会的规则,这样他才不会乱来”。而另一些父母则辩解说,体罚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可以让孩子更坚强,更勇敢也更强大。
但是书中的乔,在父亲的体罚下,不但没有变得坚强勇敢,反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童年的经历使他一生都生活在强烈的恐惧中,害怕被伤害, 也害怕遭到背叛。他的两次婚姻都以离异告终,因为他始终无法信任别人。
我们回顾自己的童年,大部分人都会有父母偶尔打骂的印象。一部分人因为自己现在的成功,觉得父母的打骂是出于好意,在不自觉中继承了这种教育手段。一部分人没有受到更好的教育,没有学习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于是也发扬了这样的传统。
心理学家张德芬说过,少年儿童时期经常遭受挨打等暴力现象,会给人带来很多情感层面的创伤和记忆,成人之后容易成有工作狂、许酗酒、网瘾、吸毒、情绪暴躁、无法与人和谐相处、容易对自己家人、孩子施暴等等。长期被打骂的孩子,要不杀掉父母,要不自杀,用极端的方式反抗的新闻屡见不鲜。
综上所述,或许很多家庭并不是持续的、无理由的、随意的打骂,但是带给孩子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这样被“我是为他好”包裹着的有毒的教育行为,快点停下来吧。
上一篇: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