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二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巡警、惩处、踊跃、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读中自主质疑、自主释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在读书中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自主释疑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课题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发奋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立下的远大志向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
1、 读词语、句子
巡警 吵嚷 踊跃 诸生
衣衫褴褛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疑惑不解 为之一振 铿锵有力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2、把握文脉、把握大意
这是一个关于少年周恩来立志的故事,整个大故事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现在大家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比赛看谁能把这三个小故事找出来学生回答
同学们说的很好,还可以再简洁一些比如第一个小故事可以概括成:耳闻“中华不振”,第二个谁来概括?目睹“中华不振”第三个?立志“振兴中华”
三、学习第一个小故事——自读质疑
下面我们先来走进第一个小故事
1、自己静下心来读一读耳闻“中华不振”这个小故事,要求,在有疑问的地方画上“?”
2、会提问的孩子更会学习谁来提问?
预设: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为什么伯父会说“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叹气 没再说什么?
为什么说中华不振?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这个问题和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需要我们借助查阅的资料来解决
谁了解吗?
为什么伯父会说“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叹气 没再说什么?
为什么说中华不振?
这些问题都是和故事内容有关的,要解开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往下读故事
四、学习第二个故事——合作释疑,发现对比体会中华不振
1、自己默读“目睹中华不振”这个故事,刚才你提出的问题能解决吗?
2、同位交流一下:妇女有了什么麻烦 ?怎么就糟了?为什么没处说理?
3、集体交流,共同释疑:
①文中妇女遇到了什么麻烦?怎么“糟了”?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②为什么没处说理?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发现对比,体会中华不振
让我们去看一看那位可怜的妇女吧!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衣衫褴褛的妇女,在那儿哭诉,而那个肇事的洋人呢,却在一旁得意洋洋!
从中体会到的是什么?
现在,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
(2)来,试一试,再找出这样的对比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1)撑腰和训斥形成了对比这两个词,谁来说说你对的理解?
(2)对比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大家看,还有这样写的地方吗?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 说一说这一处的对比带给你的感受
(2) 你来读一下吧!你读出围观人的敢怒却不敢言的无奈吧!
让我们去百年前的中国,看一看不振的中华吧!
从你们肃穆的表情中,读懂了你们的内心,把你们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吧自己再读一下这个故事
七、学习第三个故事——理解立志
1、租界里经历的这件事,引发了周恩来的深入的思考他在沉思什么呢?指名学生回答
2、修身课上,魏校长请同学们说为什么而读书,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为挣钱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吃饭而读书
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谁能清晰而坚定的回答(指名读)
魏校长为之一振,又追问了一遍,周恩来有铿锵有力的回答
3、少年周恩来立下了这样远大的志向,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这也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就是这样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解放事业赢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七、布置作业:
1、课下继续阅读名人的成长故事
2、抄写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本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二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巡警、惩处、踊跃、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读中自主质疑、自主释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在读书中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自主释疑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课题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发奋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立下的远大志向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
1、 读词语、句子
巡警 吵嚷 踊跃 诸生
衣衫褴褛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疑惑不解 为之一振 铿锵有力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2、把握文脉、把握大意
这是一个关于少年周恩来立志的故事,整个大故事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现在大家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比赛看谁能把这三个小故事找出来学生回答
同学们说的很好,还可以再简洁一些比如第一个小故事可以概括成:耳闻“中华不振”,第二个谁来概括?目睹“中华不振”第三个?立志“振兴中华”
三、学习第一个小故事——自读质疑
下面我们先来走进第一个小故事
1、自己静下心来读一读耳闻“中华不振”这个小故事,要求,在有疑问的地方画上“?”
2、会提问的孩子更会学习谁来提问?
预设: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为什么伯父会说“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叹气 没再说什么?
为什么说中华不振?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这个问题和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需要我们借助查阅的资料来解决
谁了解吗?
为什么伯父会说“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叹气 没再说什么?
为什么说中华不振?
这些问题都是和故事内容有关的,要解开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往下读故事
四、学习第二个故事——合作释疑,发现对比体会中华不振
1、自己默读“目睹中华不振”这个故事,刚才你提出的问题能解决吗?
2、同位交流一下:妇女有了什么麻烦 ?怎么就糟了?为什么没处说理?
3、集体交流,共同释疑:
①文中妇女遇到了什么麻烦?怎么“糟了”?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②为什么没处说理?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发现对比,体会中华不振
让我们去看一看那位可怜的妇女吧!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衣衫褴褛的妇女,在那儿哭诉,而那个肇事的洋人呢,却在一旁得意洋洋!
从中体会到的是什么?
现在,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
(2)来,试一试,再找出这样的对比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1)撑腰和训斥形成了对比这两个词,谁来说说你对的理解?
(2)对比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大家看,还有这样写的地方吗?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 说一说这一处的对比带给你的感受
(2) 你来读一下吧!你读出围观人的敢怒却不敢言的无奈吧!
让我们去百年前的中国,看一看不振的中华吧!
从你们肃穆的表情中,读懂了你们的内心,把你们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吧自己再读一下这个故事
七、学习第三个故事——理解立志
1、租界里经历的这件事,引发了周恩来的深入的思考他在沉思什么呢?指名学生回答
2、修身课上,魏校长请同学们说为什么而读书,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为挣钱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吃饭而读书
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谁能清晰而坚定的回答(指名读)
魏校长为之一振,又追问了一遍,周恩来有铿锵有力的回答
3、少年周恩来立下了这样远大的志向,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这也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就是这样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解放事业赢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七、布置作业:
1、课下继续阅读名人的成长故事
2、抄写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