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代价:22次战役斩首181万
这篇文章虽然不是作文,不是原创,但可以看成是对历史的一家之言,可以发表。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历史,关于这篇历史文章的对错, 就让读者自己去辨别吧。
秦国自孝公时,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从农战两个方面革新内政,争霸中国,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终于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兼并过程中,普遍存在斩首现象,秦汉之际一致认为秦国是崇尚诈力的虎狼之国,鲁仲连更明确提出秦是弃礼义尚首功之国。对于秦国的斩首现象,清代史家梁玉绳作过一定研究,统计出秦国有记载的斩首数量是166.8万人,认为“史所缺略不书者尚不知凡几,从古杀人之多,未有如无道秦者也”。王玉哲先生认为秦国斩首数量在170万左右。学者们的统计的数据略有不同。本文力图针对秦国斩首现象作一考察。
在前工业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数量决定一个国家的张大程度,掠夺人口是战争的目的之一。军队是一个国家人口的精华部分,击败敌军,将战俘转化为本国的军队和奴隶是古代战争的常规做法。秦国违背常规,实行军功爵制度,将斩首数量作为调动士气、衡量军功和获得富贵的标准,使秦国成为一架效率极高的斩首机器,加快了兼并六国的进程。
一、秦国斩首的原因考察
战国七国中何以只有秦国崇尚斩首,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强烈的帝王意识,军功爵制度和尚利尚勇的民风。
首先,秦国历代君主具有强烈的帝王意识
秦国僻处中国西部的落后地区,西周末年畜牧业仍是其主要经济活动。游牧文明崇尚武力,故秦国多勇士,马匹又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商周王室积极利用秦的强项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早在舜时,秦之先祖大费负责为舜调驯鸟兽。三代时期至少七人以才力善御和养马服务于商周王室。身为家臣的秦人很难参与到商周贵族社会生活的核心层面,对礼乐仪式和文物充满神秘和向往。他们向往文明,但认识到的仅是礼乐文明的外在形式。由于秦人主要为王室提供娱乐和军事的服务,秦人理解不了权力地位需要品行和功德的累积。平王东迁,秦襄公因护驾送有功才获得了诸侯的地位,由家臣上升为贵族,“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终于可以体验向往已久的礼乐仪式,可以和贵族们平等交往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称霸为主成为很多诸侯的政治追求,秦穆公更是跃跃欲试。他以挺进中原为目标。但其计划因崤之战而被晋阻挡,只称霸西戎。东方六国以夷狄之国待之,对其持敌对防范的态势。穆公后秦国内政的混乱到献公告一段落。秦国兼并天下的大业于献公时期启动。其子孝公对“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深以为耻,效祖(穆公)法父(献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国力大增,奠定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政策和制度基础。以后的历代秦君,均以称王为目标,秦惠文君在为君14年改称为王,秦武王曾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88年自封为帝,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封禅泰山,巡行全国,刻石立碑。
秦国历代的统治者对成为帝王充满渴望,迫不及待,毫无顾虑,只求效率。秦孝公对商鞅提出的帝王霸强的四种不同方案只对强国之术感兴趣。任用商鞅实行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改革,奠定秦国吞并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农战成为秦国政治的核心。
在前工业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数量决定一个国家的张大程度,掠夺人口是战争的目的之一。军队是一个国家人口的精华部分,击败敌军,将战俘转化为本国的军队和奴隶是古代战争的常规做法。秦国违背常规,实行军功爵制度,将斩首数量作为调动士气、衡量军功和获得富贵的标准,使秦国成为一架效率极高的斩首机器,加快了兼并六国的进程。
一、秦国斩首的原因考察
战国七国中何以只有秦国崇尚斩首,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强烈的帝王意识,军功爵制度和尚利尚勇的民风。
首先,秦国历代君主具有强烈的帝王意识
秦国僻处中国西部的落后地区,西周末年畜牧业仍是其主要经济活动。游牧文明崇尚武力,故秦国多勇士,马匹又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商周王室积极利用秦的强项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早在舜时,秦之先祖大费负责为舜调驯鸟兽。三代时期至少七人以才力善御和养马服务于商周王室。身为家臣的秦人很难参与到商周贵族社会生活的核心层面,对礼乐仪式和文物充满神秘和向往。他们向往文明,但认识到的仅是礼乐文明的外在形式。由于秦人主要为王室提供娱乐和军事的服务,秦人理解不了权力地位需要品行和功德的累积。平王东迁,秦襄公因护驾送有功才获得了诸侯的地位,由家臣上升为贵族,“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终于可以体验向往已久的礼乐仪式,可以和贵族们平等交往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称霸为主成为很多诸侯的政治追求,秦穆公更是跃跃欲试。他以挺进中原为目标。但其计划因崤之战而被晋阻挡,只称霸西戎。东方六国以夷狄之国待之,对其持敌对防范的态势。穆公后秦国内政的混乱到献公告一段落。秦国兼并天下的大业于献公时期启动。其子孝公对“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深以为耻,效祖(穆公)法父(献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国力大增,奠定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政策和制度基础。以后的历代秦君,均以称王为目标,秦惠文君在为君14年改称为王,秦武王曾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88年自封为帝,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封禅泰山,巡行全国,刻石立碑。
秦国历代的统治者对成为帝王充满渴望,迫不及待,毫无顾虑,只求效率。秦孝公对商鞅提出的帝王霸强的四种不同方案只对强国之术感兴趣。任用商鞅实行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改革,奠定秦国吞并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农战成为秦国政治的核心。
第二,军功爵制的推行
爵位起于三代,西周统治者根据血缘亲疏,军功大小和部族势力强弱等条件来授予爵位而分享亡商的胜利果实,维护新的统治秩序。但西周的分封是一次性的授爵,分封之后便是世袭继承。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先后由诸侯、大夫、家臣而出。这些新兴力量需要新制度调动社会资源为已所用。所以,春秋以后,按军功贡献授爵日益代替世袭制,奖励军功成为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共同内容。
李悝在魏国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燕国有“公子无功不当封”的制度。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最系统最具体最可操作,基本特征如下:军功爵位有20等,授爵和增爵一级的一般条件是斩首一个。不同爵位占有相应数量的土地、宅地、赋税、奴隶,在公共活动中享有相应的饮食标准。
爵位还可以用来为自己或家人赎罪赎身等。这样士兵一斩首一富贵(土地财富权利)三者形成了一个循环。秦国的军功爵制授爵的唯一标准是士兵斩首的数量,占有土地奴隶,获得赏赐,赎罪赎身都和爵位有直接关联。爵位成为富贵权力的核心,生活所有的一切都附着在爵位上,而获得爵位的唯一条件是斩首数量,这样军队的战争热情便被调动起来。秦国军功爵制度配套政策完备。
军功爵制的目的是垄断人们的改善政治经济地位的手段,如果获利多途,军功爵制度的作用就会被消解。秦国在经济上重农抑商,要想致富必须依赖土地,要获得土地必须去上战场上斩敌之首以换取爵位。
秦国建立了以十伍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让国民互相监督;焚烧诗书以愚昧国民。而齐国文化和商业发达,赵国盛行盗墓和娱乐业,秦国则不存在这些消解军功爵制作用的问题。秦国的相关政策为军功爵制构成坚实的支持,不会因其他的漏洞脱空。
第三,重农尚武华戎杂糅的民风
秦国地处西陲,本为游牧之国,穆公称霸西戎,增加了少数民族文化在秦国的成分。因此秦国的文化杂糅华戎。重农尚武,民风质朴彪悍。核心地区在并渭谷地,好稼穑植五谷,农业发达,民风朴质无华,不崇文礼。秦国版图广阔,很多地区戎狄之风浓厚。
爵位起于三代,西周统治者根据血缘亲疏,军功大小和部族势力强弱等条件来授予爵位而分享亡商的胜利果实,维护新的统治秩序。但西周的分封是一次性的授爵,分封之后便是世袭继承。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先后由诸侯、大夫、家臣而出。这些新兴力量需要新制度调动社会资源为已所用。所以,春秋以后,按军功贡献授爵日益代替世袭制,奖励军功成为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共同内容。
李悝在魏国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燕国有“公子无功不当封”的制度。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最系统最具体最可操作,基本特征如下:军功爵位有20等,授爵和增爵一级的一般条件是斩首一个。不同爵位占有相应数量的土地、宅地、赋税、奴隶,在公共活动中享有相应的饮食标准。
爵位还可以用来为自己或家人赎罪赎身等。这样士兵一斩首一富贵(土地财富权利)三者形成了一个循环。秦国的军功爵制授爵的唯一标准是士兵斩首的数量,占有土地奴隶,获得赏赐,赎罪赎身都和爵位有直接关联。爵位成为富贵权力的核心,生活所有的一切都附着在爵位上,而获得爵位的唯一条件是斩首数量,这样军队的战争热情便被调动起来。秦国军功爵制度配套政策完备。
军功爵制的目的是垄断人们的改善政治经济地位的手段,如果获利多途,军功爵制度的作用就会被消解。秦国在经济上重农抑商,要想致富必须依赖土地,要获得土地必须去上战场上斩敌之首以换取爵位。
秦国建立了以十伍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让国民互相监督;焚烧诗书以愚昧国民。而齐国文化和商业发达,赵国盛行盗墓和娱乐业,秦国则不存在这些消解军功爵制作用的问题。秦国的相关政策为军功爵制构成坚实的支持,不会因其他的漏洞脱空。
第三,重农尚武华戎杂糅的民风
秦国地处西陲,本为游牧之国,穆公称霸西戎,增加了少数民族文化在秦国的成分。因此秦国的文化杂糅华戎。重农尚武,民风质朴彪悍。核心地区在并渭谷地,好稼穑植五谷,农业发达,民风朴质无华,不崇文礼。秦国版图广阔,很多地区戎狄之风浓厚。